熱門快訊, 生活旅遊

池府王爺誕辰 外木山王爺遊江祭

農曆六月十八號是基隆外木山池府王爺的誕辰日,當地居民為慶祝王爺誕辰舉辦「王爺船遶港遊江祭」,為當地一年一度的盛事。

 

草鞋恩仇錄

相傳有只巨大的草鞋飄進外木山的漁港,當地居民發現後認為對岸的人長得高大無比。為了嚇阻對方,居民們聚集眾人的力量,編了一雙更大的草鞋再將其放回海洋中。邱少頤教授於民國92年所撰寫的劇本《草鞋恩仇錄》便是以外木山王爺祭的傳說為藍本。

草鞋由草繩編織而成,常見的編織材料有:稻草、玉米梗、香蒲、麥梗。草鞋與中華文化淵源頗深,因取得容易、價格低廉,而多為老百姓穿著。

為何草鞋會在王爺祭的傳說中著墨甚多呢? 這得說到漁業發達的基隆,在物資匱乏的年代草鞋和漁民的生活可說是息息相關,因草鞋耐磨、透氣、利水、輕便加上取得容易又不花錢等特性,漁民們外出捕魚、採集海菜時大多穿著草鞋,而家家戶戶的婦女們也練就一手編草鞋的好手藝。鞋子會繫上紅線,以此和喪鞋區分。正因為草鞋在漁村生活中佔了極重的比例,所以在王爺祭的傳說中,漁民們才會對飄來的大草鞋感到恐懼,認為對岸住著穿大草鞋的巨人。外木山的另一個草鞋傳說亦提及,當時台灣人與琉球人為爭奪漁獲常發生衝突,更有台灣人殺死琉球人,琉球人為報復編織了大草鞋,使其飄向台灣。台灣人便以為北方有巨人,也編了一雙更大的草鞋,使其飄至北方。

現今草鞋早已式微,僅剩下極少數的長輩還保有編織的手藝。早年社會中草鞋不僅僅只是一雙鞋履,提供保護的作用,而是承載了一大家子的生計;承載了編織者滿滿的心意和擔心,望其出海平安。寄託於草鞋上的種種,早已超越了其本質,更象徵漁村文化和人民堅韌的性格—在窮困的環境和洶湧的大浪中努力生活的草根精神。

當地的文史工作者高旗老師更希望能將這樣的文化記憶傳承給下一代。大人帶著小朋友實地走訪廟宇、參與祭典,使他們更了解自身生活環境背後的文化底蘊和價值,進而產生文化認同以及歸屬感。

 

草鞋編織課程體驗

基隆市政府產業發展處於六月十八日舉辦「基隆漁村小旅行培力工作坊」,活動提供豐富的體驗活動,內容涵蓋:草鞋穿著、社區導覽、漁網DIY等等。

長榮海事博物館也於今年五、六月間推出「航海探險王夏令營」,帶領孩子走訪八斗子漁港,觀察潮間帶生物和體驗早期當地漁民穿著草鞋等活動。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